刘珂:着力破解河南规上企业创新面临的四大难题

发布时间:2022-07-22作者:设置

   近日,由产业与创新研究中心刘珂教授撰写的《着力破解河南规上企业创新面临的四大难题》发表于大河网|学术中原栏目。以下为原文全文:



摘要:提升规上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与粤苏鲁浙全国“前四强”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情况进行比较,找出河南省规上工业企业创新面临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激励不足、创新支持有限、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四大难题,寻求着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源头供给、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破解之策。

关键词:河南规上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创新能力

  2021年7月6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调研河南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2021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35年河南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河南省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地位,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21年末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0133家,提升规上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17—2021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数据,通过与粤苏鲁浙全国“前四强”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河南规上工业企业面临四大创新难题,即: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激励不足,创新支持有限,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寻求破解之策,对河南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提升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破解创新意识薄弱难题,着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与粤苏鲁浙四省相比,河南省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企业家推动创新面临一些阻力和难点。从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起作用”的人员占比看,河南省规上工业企业这一比例为12.4%,高于其他四省,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从“制定创新战略目标”的企业占比来看,河南省虽超过半数,但是仍居五省末位,与江苏省相差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从制定创新战略目标分指标来看,制定“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占比为21.2%,在四省中居首位;制定“赶超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和“赶超同行业国内领先企业”的企业占比低于其他四省平均值2个百分点。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与其他四个省份的企业家相比,河南省的企业家思想观念更加保守,求稳怕冒风险,开拓精神不足,对于具有长远创新潜力的项目缺少持久的投资热情。河南省的企业家多从乡镇起步,年龄偏大,学历普遍不高,现代管理理念、创新能力欠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各地搭建了企业家合作交流平台,但是针对企业家开展的教育培训缺乏顶层设计,有限资源被分散,培训效果不佳,培训覆盖面不广。另外,激励创新的政策覆盖范围和发挥作用较为有限,对企业家的直接奖励很少,加上省内大多数产业集聚度低,企业家缺少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导致制定创新战略目标时偏向于保守。

为破解创新意识薄弱难题,应着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为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梯队建设。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培育一批勇于创新的青年企业家,创建面向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家的“种子培育”平台,打造面向大众的创新全程服务体系,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成效。二是提升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加强老一代企业家文化知识和现代管理技能的培训,引导新一代企业家筑牢理想信念。组织高水平系统性培训,拓宽企业家视野,提高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内领军型、成长型经营管理人才,努力打造中原企业家卓越品牌。三是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助力企业家参与政府决策以体现其社会政治地位。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效保障企业家的创新权益,形成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积极创新的社会氛围。四是完善支持企业家成长机制。加快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团队。在原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的基础上,逐步扩充和完善,定期发布重点人才引进目录。五是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托新闻媒体宣传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贡献,引导企业家探索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引导企业家坚持一流质量标准、打造品牌价值,培育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家积极作为、勇挑重担,培育担当精神。

二、破解创新激励不足难题,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和动力,企业能够对其进行相应的投资或生产,促进企业利润增长。企业在获得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将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支持,企业将拥有该资源或是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知识产权保护将带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随着社会对知识产权更具制度化的保护机制日益形成,企业的创新动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企业和消费者都能从中获益。

  2020年河南省规上工业企业中,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或相关措施的有12668家,占全部企业的6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五省中位居第四,仅高出山东省2.1个百分点。从对知识产权或相关保护措施的详细分析来看,河南也比较落后:河南省有五项指标在五省中居末位,其中,申请了发明专利的企业占比为7.3%,全国平均水平为13.5%,江苏省和广东省的这一指标分别是河南省的3倍和2.2倍。申请了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为10.4%,全国平均水平为18.2%,河南省也以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其他四省。只有“发挥了时间上的先发优势”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具有较大的优势。进行了版权登记和应用了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的企业占比虽然不是末位,但是与居第五位的省份相差不大。从8个特定的知识产权指数来看,河南省在关键指标上没有优势,整体上是落后的。

为破解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难题,应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为知识产权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法制环境,形成一个扶持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创造、占有和使用自主知识产权,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确保专利制度中的各种奖励兑现,对重大发明专利技术给予奖励。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人员创造和转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聚焦个性化需求,提高“点对点”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完善平台功能,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建设。鼓励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建设多方参与、机制开放、资源共享,集交易、评估、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四是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设立与企业创新能力和互补性能力相协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机构,引导创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高效率、高质量调控,进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协同增效的体制机制。

 三、破解创新支持有限难题,着力加强创新源头供给

  为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一政策是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升级改造积极性的“指挥棒”,能够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2020年,河南只有不到半数的规上工业企业认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明显,其中,不了解此政策的企业占比为8.9%,为五省最高,全国平均6.5%,不具备享受该政策资格的企业占74.9%,6.7%的企业认为该政策吸引力不足。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效果明显的比例为41.4%,全国为42%,不了解此政策的企业占比为6.9%,为五省最高,全国平均为4.6%。上述结果反映出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主体不明确,也体现出政府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宣传和对企业的服务不到位,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在企业层面,享受政策的成本较高,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主动了解和利用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委托中介机构的费用甚至高于减免税金,不能真正受益,就放弃享受优惠政策。

为破解创新支持有限难题,应着力加强创新源头供给。一是完善政府扶持方式。优化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和政府扶持的针对性,支持和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对研发投入增量大、强度高的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简化办事流程,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前沿学科交叉研究,瞄准先进制造、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推动以目标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培育突破性技术,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实施重大工程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落实一批具有国家战略意图、满足河南规上工业发展需求,彰显河南科技优势的重大科技项目。三是切实加大对科学研究在绝对数量和投入强度方面的支出力度。推出“科技立项贷”,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对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增强金融部门扶持力度,主动为银行和企业提供交流平台,推进银企之间的金融合作,让银行充分了解研发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未来价值,从而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利用银行技术,使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创新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达到双赢。

 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难题,着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0年,河南省在创新合作企业中产学研合作企业占比为37.2%,在五省中位于第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但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数只有1554家,江苏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数是河南省的4.86倍,位于第四位的山东省是河南省的2倍。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动力来看,河南省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少,合作动力明显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业技术需求关注较少,也无暇顾及科研成果转化,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团队。从企业角度来看,由于科技成果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使得企业更青睐“产学研”的即时收益,而不愿意进行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在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建设和运行上投入不足。从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上,由于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与平台建设速度较慢,致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实际应用不多,高校产学研合作难以深度推进。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难题,应着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借助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建立使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相一致的政策体系。强化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撑和导向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政府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力度,加大科研经费的引导力度,形成融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二是加快技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培养链“三链”深化融合。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投入、研发、受益及风险承担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人才、设备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开放、流动、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优势产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科技集成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与科技攻关,通过联合创新,解决一批技术引进和研究成果转化问题。四是构建基于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控制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强度,建立以互补性为基础,而非以替代关系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效率。五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完美对接。新时代对科技创新和竞争优势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必须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要夯实基础,精准发力,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构建健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各种需要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

(作者:刘珂,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谢新悦,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



返回原图
/